文/记者 翁晓波 实习生 周凡 图/记者 李少文
在我国水稻育种领域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学历不高,但是实践能力很强;他们一年四季在家的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其他时间都在全国各地培育种子,对种庄稼“有瘾”。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周勇,就是这样的人。不久前,他的科技成果《国标一级优质超级杂交早稻两优287的选育与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成果,可是他精心养育了十年的“孩子”。
十年育出良种水稻
月初,湖北省2008年度科技奖励大会召开,湖北大学副教授周勇及他的同事居超明、徐国成等获得一等奖。获奖的项目,是杂交早稻两优287。这个被农业部评定为“超级稻”的品种,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整精米率65.3%,垩白粒率10%,胶稠度61mm,是湖北历史上第一个超级稻。 它不仅填补了湖北无超级稻的空白,还填补了我国杂交早稻无国标一级优质米的空白。
对于两优287,周勇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其产生的过程。“1998年的时候,我们承担了省科技厅下达的一个项目,这就是两优287。”十年里,周老师的“阵地”主要有三个:武汉周围、广西和海南。
他有一个“时间表”:每年3月到4月,在孝感等地播种,7月份左右收割;7月30日左右,就得赶到广西再次播种,11月中旬收割;然后是海南,11月底播种,4月底收割完毕。“一年四季,在家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周勇自己计算,这么多年来,他已经在海南度过了十多个春节。
十年里,周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年复一年的往返于这些地方。在平常人眼里平凡的稻子,在他的眼里是宝贝。2005年3月,“两优287”在湖北、湖南等地投入种植1000多万亩,很快就获得了肯定。专家总结出来的优点是:品质优,达到了国标一级,填补了国内空白;产量高,亩产高达500公斤,比一般的稻子高50公斤左右;成熟期适宜,比一般的稻子提前了4到5天;株形紧凑、优良;后期抗衰老,稻子即使到了晚期,也可以保持叶子的绿色;适应性广,在湖北、湖北、广西、江西等地都可以种植;抗倒能力强。
“泥腿子”走上大学讲台
周勇出生于孝感市卧龙乡,父母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15岁初中毕业后,因为没有上高中的机会,就回家干起农活。几年后,他被招进村农科所当起了农业技术员,主要搞栽培等技术。周勇说,当时他的梦想,就是培育出高产水稻,让大伙都吃饱饭。
由于在村里表现出色,不久他就被送到县农业局参加培训,学习良种培育和良种栽培。回村后,他将学到的技术应用到生产队,粮食增产很多。这期间,他一直坚持自学,有什么不懂的就问当地的技术员。当时,村里有一所半工半读的高中,已经具备一定水稻栽培技术的周勇进入该校当老师,主讲《农业技术》。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76年,湖北大学的前身武汉师范学院在全省选拔优秀老师,周勇被孝感农业部门推荐上来。当年3月份,他从一个“泥腿子”,变成了湖北大学生物系的兼职教师。
周勇在湖大的主要工作还是搞水稻科研,包括带学生实习。当时,学生们的基础知识还不是很高,具有扎实农业操作技能的周勇还可以对付。但是慢慢他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要给大学生代课还远远不够。于是,在上课之余,他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看书、学习上。他买回大量农业方面的杂志和书籍,不懂时就主动请教其他老师,天天坚持做笔记。周勇回忆说:“那时候,我可以将一本专业书都背下来。”几年后,他通过自学获得了法律专业的专科文凭,还获得了生物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
周勇的努力,他的同事都看在眼里,和他一起做了10多年项目的居超明老师对他很“崇拜”。居老师说:“虽然他学历不高,但是文笔和口才都很好,这是他常年坚持学习的结果。”1992年,周勇第一次正式登上湖北大学的讲台为本科生上课,为了上好这第一堂课,周勇做足了准备。“开始一会儿还是有点紧张,但后来就好了。”
十几年的搭档,居超明对周勇非常熟悉。他说:“周老师是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他一年在家的时间不多,孩子上学、家庭照顾等都交给了他的爱人。他从来没有周末,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抽烟、喝酒、打麻将、跳舞,这些他都不沾,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看到他玩过。白天如果不下田,他会打瞌睡,但是只要在田里,他的精力就会非常旺盛。这人,就是一典型的‘工作狂’,他已经对下田种庄稼上瘾了。”
在早稻培育业内有一句话:“一年可以培养出一个生意人,十年难培养一个好的庄稼汉”。为了经营他的“宝贝”,周勇每年大多数时间都在田间度过。周勇感叹:“早上5点多就要下田,通常浑身一身湿,中午要到2点左右才能吃午饭。因为经常勾着头做事,我的颈椎和腰椎都很疼。”“母亲去世我在海南,父亲去世我在广西,岳母去世我在孝感。”谈起家事来,他很内疚。
居超明透露,周勇出门一般都要带几样东西:一是公交卡。即使在广西或者海南,他们出门都自己坐公汽,很少打的士。二是带馒头,为了节省时间和钱,即使在火车上,周勇也随身带着馒头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