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稻米市场综述及2008年市场走势分析
湖北农业信息网 周开平
一、2007年国内外稻米市场回顾
1、2007年国际大米市场一直保持稳中上涨的态势。一方面由于2006/2007年度世界粮食总体减产,大米供需关系总体呈偏紧格局。特别是世界大米库存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7/2008年度的粮食库存更是下降到20多年来的最低,增加了市场对粮食供给的忧虑。另一方面由于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国际市场整体看涨的行情带动了大米价格保持稳健的上涨态势。2007年以来,国际大米市场一改平稳走势,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1月份为287.0美元/吨,较上年12月份大幅上涨7.5%,到11月份已经涨到328.6美元/吨,达到四年来国际大米价格的最高位。11月份较年初1月份上涨14.5%;较上年同期大涨28.2%。2007年国际大米市场一直保持稳中上涨的态势,为近年来罕见。
2、2007年国内大米市场维持涨势。2006年粳稻主产省生产形势较好,增产明显,缓解了近几年粳稻供需偏紧的局面;而籼稻主产省四川、重庆因严重旱灾导致大幅减产,造成籼稻供求形势偏紧。2007年国内大米市场继续呈籼米走强、粳米趋弱的市场特点,年内维持涨势。籼米市场一至三季度稳中有升,第四季度高位调整。早籼米从1月份的2361元/吨上涨至9月份的2492元/吨,涨幅5.5%;10-12月份高位调整,12月份涨至年内最高的2513元/吨,12月份较1月份上涨6.4%,同比上涨7.9%。晚籼米从1月份的2473元/吨上涨至9月份的2658元/吨,涨幅7.5%;10-12月份高位调整,12月份价格为2657元/吨,较1月份上涨7.4%,同比上涨8.9%。晚粳米市场,1-5月份价格持续震荡走低,从1月份的2726元/吨下跌至5月份的2497元/吨,跌幅8.4%;从6月份开始价格逐步回升,从6月份的2675元/吨上涨到10月份的2796元/吨,为年内最高;11、12月份又小幅下跌,12月份批发价格为2750元/吨,较1月份小幅上涨0.9%,较上年同期上涨1.6%。
湖北武汉地区早籼谷于7月份上市后,收购价格一路高开高走,开秤价达0.72元/斤。其后上升到0.745―0.76元/斤。与去年同期相比,高出0.01―0.03元/斤左右。
进入10月份,新产中晚稻大量上市,价格仍呈现持续走高态势。中晚稻毛粮收购价格高达0.78元/斤左右,武汉地区新产中晚稻入库收购价平均为0.82元/斤,湖北鄂州入库收购价高达0.835元/斤,同比高出0.04―0.05元/斤。优质稻(鄂中五号)收购价每百斤95-110元。由于市场粮食收购价高于“最低收购价”,国家没有启动稻谷的最低购价预案。目前,中晚籼稻价格仍在高位运行。
同时,武汉市今年大米价格比去年同期有所上涨,同比上涨了10%,籼米价格从5月初的1.36元/斤一路攀爬到目前的1.55元/斤。近期仍有上涨趋势。目前,籼米价格为1.55元/斤,粳米价格为1.58元/斤。
二、2008年稻米市场走势分析
1、从全球看,国际粮食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全球气候变暖深度影响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近些年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许多国家粮食严重减产。如澳大利亚和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大面积干旱已使得这些国家的粮食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是对生物质能源的需求导致粮食需求增加,价格上升。由于国际市场能源价格近年来急剧上涨,美国等一些国家将部分粮食、油料用于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导致玉米和大豆需求增加价格上升。
三是全球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粮食需求强劲。世界银行等一些重要机构预计,未来几年内全球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发展中国家、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将使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主要是饲料用粮)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支撑能源高价位运行,带动玉米、大豆等可作为生物能源原材料的粮食作物消费的增加。这两方面都会增加粮食的需求,使得粮价上升。
四是农业物资价格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需要消费大量的化肥、石油等物资,受能源等商品高价格的影响,相关生产资料的物价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扬,粮食生产的成本居高不下。
过去几十年,国际粮食市场一直是买方市场。但由于上述原因,最近两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升,库存减少,且短期内状况不会有大的改变。
2、国内粮价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一方面,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上涨会波及到我国的粮食市场。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粮食、油料价位也高。综合考虑国内外多种因素,预计2008年我国粮价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我国粮食库存较为充足且国家调控措施得力,国内粮价将会继续保持稳定。
三、建议
1、坚持立足国内生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稻米供给。
2、坚持发展优质稻生产。2007年我省优质稻收购价明显高于非优质稻,农民种植优质稻人均增收55元。2008年优质稻将继续价高好销。
3、在稳定发展籼稻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抓好糯稻、粳稻订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