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团队:2007年公司改制后,新成立了水稻育种中心,切实进行了水稻科研育种工作。特聘汤俭民研究员任该中心的首席育种专家。2016年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何予卿为特聘育种家。以科技为先导,努力捕捉农作物新品种科技发展方向, 坚持前瞻性、战略性、方向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发展路子,在水稻新品种选育、生产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和突破。
公司水稻科研育种分为两个团队,汤俭民专家和何予卿教授分别带领4位助手,共计10人,其中教授组专家2人, 研究生1人,本科3人,专科4人。长年辛勤工作在育种第一线。专门从事新优、香型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在孝南区和海南陵水县建设有高水平的育种基地。其中:孝南区卧龙乡,科研面积85亩;海南陵水县核心育种基地25亩,扩繁基地50亩。
汤俭民研究员,公司首席育种专家
参加工作以来,热爱“三农”事业,本着“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儿抚, 把自己当农夫”的理念,不辞劳苦,坚持深入田间地头,从事农技推广和香稻育种科研,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培育出鄂晚11、 鄂晚15、 鄂晚17、 晚粳505、 红香优68、粳两优5975、红香优68、红香110、鄂粳优775、鄂粳优763、鄂粳糯29、不育系0259S、鄂晚17A、红香2A等14个水稻品种(后12个为香稻),均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6个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 特别是培育的广两优香66于2012年还通过了国家审定,并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成为我省本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种。(“超级稻”是水稻品种的最高荣誉,至此,湖北省累计仅4个、全国累计仅96个品种获此殊荣)。 培育的香稻鄂晚17, 填补了我省无一级香粳米品种的空白。发表论文42篇, 著书3本。选育的品种累计应用80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10亿余元。
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 2006年5月26日《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栏目播出,也被《湖北日报》、《人民日报》、 《孝感日报》多次刊登和孝感电视台多次播放,2005年10月8日孝感市委作出了“ 在全市开展向汤俭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孝感市孝发[2005]9号文件)。多次获得上级的奖励。1991年获省劳模;2003年、2006年和2011年三次获省级优秀党员;2004年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2005年10月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 1992年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2002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获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三等奖3项;县(区)级科技奖5项;2002年1月被评为省政府津贴专家;2009年2月获孝感市首届突出贡献人才提名奖; 2009年9月被评为湖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2009年10月被中国文明网好人榜评为中国百名好人之一; 2010年2月被评为首届孝感市道德模范;2011年2月获孝感市孝南区首届突出贡献人才奖。2011年12月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全国“两优一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近二十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新华网、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多家国内重要新闻媒体先后多次介绍了他的先进事迹,被称为“香稻王国的掘金者”
何予卿,华中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教授
何予卿,植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1990年于广西农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遗传学专业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多次前往香港大学和美国Cornell大学从事访问合作研究。1999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被遴选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7年被聘为农业部首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育种与繁育研究室科学家岗位。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包括稻米品质遗传研究及其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和杂交水稻的分子遗传改良育种工作。“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国家植物转基因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 Nat Communications, Theor Appl Genet、Molecular Breeding、Plant Breeding、植物学报、遗传学报、作物学报和中国农业科学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2016年获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创新人才)奖。